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贸易以及商业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社会,在不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碰撞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贸易以及商业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社会,在不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碰撞冲击下,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未来栋梁,其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尤其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容易出现一定变化,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见各种思想困惑,对其未来发展带来影响。思想政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其要承担起育人重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以及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其未来生活提供帮助。

一、核心价值观概述

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同群体在个性、爱好、年龄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其整体利益和精神诉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基于这种相似性,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观观也较为一致。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特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反应了其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价值观由道德价值、价值判断以及道德认知所构成,代表了特定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层次[1]。

二、培养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群体代表了国家的未来,其是民族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甚至决定了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意义:首先,时代精神是特定时代下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社会在这一时代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培养价值观可以促使大学生群体认同以及接纳时代精神,进而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和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其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关乎我国构建精神文明型社会的进程,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最后,培养价值观可以促使学生将“个人梦”和“中国梦”充分结合,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个人理念和民族发展的关系开展深度思考,有助于民族发展和社会建设[2]。

三、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思政教师素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其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想要充分发挥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个人魅力、道德素质以及文化修养,思政教师的素质和品质,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首先,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思政教师是学生在校接触较多的教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从心里敬佩以及尊重教师,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最后,在思政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会进行有效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也是教师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想要提升交流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交流能力,可以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3]。

(二)学生功利取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西方思潮对我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社会多元文化交织碰撞,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成长于信息时代下,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习惯应用新媒体接收信息和知识,受到网络文化、西方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的功利心理日益严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中有所抬头,导致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同时,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就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对思政学习缺乏重视,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而对思政教学效率以及核心价值观形成带来负面影响[4]。

(三)思政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思政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当前,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中,依然沿用以往的固化模式,以灌输式和填鸭式为主,导致课堂氛围枯燥陈旧,学生处于被动机械记忆知识的状态,对思政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在这种僵硬固化模式下,学生难以从思政知识中获取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对培养核心价值观十分不利。

四、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策略分析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216/1048.html

上一篇: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理论、
下一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