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等院校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现状分析 1.课程特点 “水力学”是研究水的平衡与运动规律及其在个工程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水力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基础

一、现状分析

1.课程特点

“水力学”是研究水的平衡与运动规律及其在个工程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水力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水力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成效,所以,如何保证“水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充分发挥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作用,成为很多任课教师持之以恒研究的课题。

2.存在的问题

“水力学”这门课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高数、物理、力学等课程作为先导课程,加之其概念多、公示多,推导多的特殊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知难而退,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水力学”这门课内容多,覆盖范围大,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常会一味地投入到知识的讲授和灌输中,易于陷入传统教学的误区,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习,致使教学效率与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等的全方位使用,是板书望尘莫及的优势所在。然而,“水力学”这门课程有其固有的特点,那就是要求学生们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去应用公式,最后得以解决各种问题,所以,推导、讲解的过程需要辅助板书才能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多年的实践教学中证明,完全抛弃板书仅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过分地推陈出新,结果是过犹不及。

面向不同专业的“水力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力求着眼于本专业,分析和解决与“水力学”相关的内容,所以,如果任课教师对专业方向了解得不够全面,只局限于泛泛地讲授水力学的课程内容,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环节脱离。造成本门课程独立于专业存在,失去其专业基础的属性。

作为很重要的一门考试课,很多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比很高,导致很多学生临阵磨枪,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以求用最少的时间通过考试,学习效果极大地受到影响,使得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后续的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埋下隐患。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碍于“水力学”这门课程内容多、难理解这些特点,建议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简化推导过程,对基本内容做整合和简化,用精炼的讲解引导学生们牢牢抓住知识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或工程的案例分析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力求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删旧增新”,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详细讲解,对于无关紧要的内容则可以简单地一带而过。适当适时地引进后续专业课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实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渐进过渡。

对于重要的章节,如水静力学、水动力学及有压管路计算等章节,需要做章节小结,便于学生们在学完该章节后梳理知识点,理清思路,温故而知新。同时,对相似知识进行比较区别以加深记忆。例如,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各种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中的形心经常混淆,本门课程前前后后出现过三次形心问题:第一次在通过图解法确定作用在矩形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位置上;第二次在用分析法求解作用在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大小上;第三次在求解作用在曲面静水总压力的铅垂分力的计算上。类似的问题通过章小结就可以清晰整理归纳,做到条理分明,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混淆。

除了章节小结之外,我们经常在介绍新知识后,引申出大量之前学过的与其相关的知识,以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融会贯通,同时列举一些工程相关的实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知识的框架结构做到全面了解掌握,对专业具有丰富的经验。

安排学生课下自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扩展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以便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于相关专业的知识应用及扩展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水力学课程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地结合生活实例和工程实践案例。例如,关于水压、关于虹吸这些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常见,通过生活实例能让学生们更容易地了解,再举一些虹吸管、虹吸滤池等工程实例能使学生对未来要学的专业课充满期待,希望了解得更多。这样,既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们对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一举多得。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315/1179.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高校校园雕塑小品美景度评价研究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