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浅析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与东盟地理相邻,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自2008 年起,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已联合在贵州成功举办了11 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

中国与东盟地理相邻,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自2008 年起,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已联合在贵州成功举办了11 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东盟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被列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 年愿景》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

一、贵州高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现状

通过东盟周,贵州高校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主要反映在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院校数量、院校合作形式、师生互访、语言设置等方面。

1.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院校数量增加

2008 年,仅有数十名东盟学生在贵州大学留学。如今,贵州高校约4000 名国际留学生中70%以上来自东盟国家[1]。目前,除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等本科院校与东盟开展教育合作外,还有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职业院校与东盟开展教育合作。目前,全省共有20 多所高校招收东盟国际学生。

2.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形式多样化

贵州高校从“引进来”招收了近4000 名国际学生来黔留学,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贵州大学与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东盟人文学院;铜仁学院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乌珊赛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达10 个,建立了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 年在柬埔寨成立丝路学院,以满足柬埔寨中资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下师生互访频繁

贵州省教育厅多次组织工作团组前往东盟国家参加教育博览会、考察、学习;贵州大学及其它贵州高校曾先后派遣200 多名学生到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担任汉语教师或志愿者[2]。2014 年,贵州省教育厅启动了“贵州千人留学计划”,赴东盟国家高校留学访问的贵州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铜仁学院还组建国际社会志愿服务队,招募中国学生到东盟国家参与志愿服务。

4.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下为国际学生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实用

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之初,东盟国家的学生对贵州的教育资源了解不多,大多数来黔的东盟国际学生都以学习汉语为主,或学习文学、金融、法律等一些传统的专业或课程[3]。随着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东盟国际学生选择的专业更趋于实用性,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医学、护理、轨道交通等专业。

二、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不足

尽管贵州—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发展进步较大,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云南、广西、重庆等邻省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学生招生人数总体规模较小

截至目前,在贵州留学的东盟学生还不到1 万人,而广西、云南的东盟国家留学生早已过万。

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优秀的师资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目前,贵州大部分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国际汉语教师极为短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培训较少,且职称结构极其不协调,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及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3.国际学生管理制度落后

各高校的东盟学生数量的增加,对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国际学生管理经验,国际学生管理人员在与东盟国际学生交流时可能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或不完善。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426/1343.html

上一篇:高等教育结合中医师承共同育人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教育大数据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