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推动中国哲学国际化成中英先生访谈录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受访人物简介:成中英先生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华盛顿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64年哈佛大学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曾多年担任耶鲁大学、柏林

受访人物简介:成中英先生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华盛顿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64年哈佛大学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曾多年担任耶鲁大学、柏林大学及牛津大学等校哲学讲座教授,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他是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CP)创刊主编, 美国“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创会会长及荣誉会长。学术上致力中西哲学(本体学、诠释学、逻辑学、道德哲学与管理学)理论发展与综合创新,并从事中西哲学各方面的比较研究,促进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意识,提高了中国哲学的国际地位。创发本体诠释学,建立本体易学、发展中国逻辑与知识论,融合康德与儒学、提出整体伦理学与本体美学,探源中国政治哲学、加达与蒯因,海内外影响深远。四十年来为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做出了贡献。

采访者王立斌简介:江西省丰城市人。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原副主任、书院研究员,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博与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采访缘起:在2018年1月22日,王立斌先生在清华大学参加中英书院发展座谈会上相遇,有此交流访谈,特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王立斌:成先生,1973年您下决心在檀香山创办了英文哲学杂志《中国哲学季刊》(JCP),从此打开了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通道。1991年,萧萐父先生在公开场合深情称赞:“成中英教授开辟了中国哲学的世界窗口,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中国哲学在世界上还有一席之地。”2013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举办了《中国哲学季刊》(JCP)40周年研讨会,美国的《高等教育纪事》也对您做了长篇采访。JCP坚持一年四期,至今43年中,已经有172期,硕果累累。您的所为功不可没。您当年也自言“这是一个艰辛的使命”,目前看成果也“远胜于一部单纯的中国哲学史”。作为创始人和始终的总编,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年创办的初衷和艰难?

成中英:20世纪70年代,要在西方学术界,办一本季刊式的杂志当然很不容易。当我意识到,西方人不了解更不认同中国哲学时,我就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但如何着手?我当时采用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先办刊后办会。当时,我们系里有一本系刊,叫《东西方哲学季刊》,是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研究印度哲学的前辈查理·摩尔创刊,东方主要是指印度与中国。我于1963年9月就在夏威夷大学任助理教授了(在哈佛大学哲学系当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资格)。1965年,系里举办了“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国哲学家有方东美、唐君毅、吴经熊、梅怡宝(梅贻琦的弟弟,研究墨子)都出席了。(1935年时,胡适也曾参加过这个东西方哲学会议。)我记得,当时自己还开着德国人民车去机场接他们。东西哲学家的聚会导致查理·摩尔教授创办了《东西方哲学季刊》。 这本杂志是在50年代开始发行的,我想,为何我不能用创办《中国哲学季刊》来表达和发扬中国哲学呢?所以,我就先找了一个香港来的学生,先办了一份油印的《中国哲学通讯》。凡是有汉学家的美国高校,我都寄过去。同时我又利用机会说服美国哲学教授或学者进行学习或理解中国哲学。一年后我就正式创办了《中国哲学季刊》,在欧洲荷兰出版,那是1973年3月。有了《中国哲学季刊》,国际学界就慢慢了解什么是中国哲学了。

1969年时,我应邀到耶鲁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同时发展中国哲学,耶鲁当时已通过聘任我长期任教的决定。 但此时台湾大学哲学系发函邀请我回去担任系主任,进行教学改革。因为去美国留学时曾承诺他日要帮助母校发展,所以权衡后我婉拒了耶鲁的美意,向夏威夷大学请了两年学术假回到台大。在台大,我创办了台湾大学《哲学评论》,可说为创办英文的《中国哲学季刊》积累了经验。1971年,我回归夏威夷大学。当时我已经为《中国哲学季刊》积累了一年以上的英文稿件,而且品质极好,于是,我就着手去物色一家高品质的出版社。当时荷兰知名的出版社Reidel Publishing 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亏了你要垫钱,盈了,你分不到红利,我欣然同意了。

第一期的稿件,我到哈佛东亚系找到知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史华慈教授,我登门府上约稿,他说他不知写什么好,我提示他就《中国哲学中的非消解性》来写,他同意了,不久写了一篇很好的中国哲学论文,毕竟,他大学本科就是学哲学的。我自己写了《论禅宗哲学的吊诡怎么理解与化除》。那时每期是165页,有论文8—9篇。办了5—6期后,稿源就很充足了。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515/1416.html

上一篇: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究
下一篇:世纪前基督教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