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发挥高教优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应有之举,也是江苏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还是江苏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高校处于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应有之举,也是江苏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还是江苏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高校处于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将科教优势汇入新时代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为基础,科学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生态文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育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是,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高的特殊省情,导致江苏在发展过程中较早遭遇资源环境的制约。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科技和经济融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科技革命到产业变革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变革的速度之快,科技和经济结合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都超乎想象。从江苏来看,虽然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但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是星星之火,没有形成燎原之势。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黄金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以“硬措施”破解“硬约束”,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是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教优势,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彰显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升生态科技创新生产力三大重点任务,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环境和生态问题进入大学教育,大致经历了从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会议首次提出“环境教育”概念,到1990年“大学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作用”国际会议《泰洛伊里斯宣言》倡导“‘绿色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再到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明确“生态文明教育”三个递进发展阶段。在中国,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策略,启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从初中、高中到高校全过程教育的进程。在专业教育方面,围绕全球性、地区性生态环境问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江苏高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全省高校现有生态环境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本专科专业点263个;在校生达7.2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300人。昆山杜克大学开设的国际环境政策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中国环境政策问题的能力,代表了环境政策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水准。在素质教育方面,高校普遍将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送进课堂、送进脑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合理消费意识,努力使高校师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和重要力量。全省高校重视环境育人,将生态文明落地生根,使之成为校园的重要文化要素。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秉承“低碳节能、永续共生”理念规划和建设绿色校园,其绿色校园文化育人的理念和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江苏弘扬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高校科技创新新目标。根据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高校努力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现实挑战和需求中寻找课题、解决难题、作出贡献。一是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南京工业大学特种分离膜团队坚持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开发颠覆性技术和实施重大工程应用,完成了陶瓷膜、分子筛膜等从基础到产业化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破解了造纸制浆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废水零排放的世界性难题。苏州大学功能微纳材料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吸水性树脂和高吸油性树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世界上发生石油泄漏事故使用消油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容易给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的难题。二是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国矿业大学围绕徐州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建了由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担任名誉主任的“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学规划徐州北部采煤塌陷地(九里湖、潘安湖)生态再造工程;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徐矿集团共建“感知矿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形成矿山物联网产业群;与泉山区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铜山区共建国家级安全科技产业园;与徐州市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技术方案。主要依托南京大学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并使之产业化。该公司成为全球具有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四大公司之一。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对接。依托全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31个优势学科、11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20个品牌专业,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政产学研用集成化。盐城环保城、宜兴环科园引入中科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落户,形成科学系统、层次清晰的环保科技创新联盟体系。东南大学依托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装配式建筑系列创新技术,推动了智慧建造、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重视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以及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较好地引导了绿色设计潮流。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校社会服务新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急中之急,土壤污染防治是难中之难。这些都是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新指向。一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智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特征,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提出革新的迫切需求。适应这一需求,高校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为现代生态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库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构建灵活多变、具备跨学科性质的项目,为政府的生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倡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潘安湖宣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成果呈现。二是促进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其目的是以全体公民为对象,以行业产业为重点,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省高校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教融合、人才汇聚、学科综合、国际合作等优势,在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急需人才上下功夫,在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上下功夫,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应有之举,也是江苏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还是江苏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高校处于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将科教优势汇入新时代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为基础,科学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生态文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育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是,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高的特殊省情,导致江苏在发展过程中较早遭遇资源环境的制约。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科技和经济融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科技革命到产业变革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变革的速度之快,科技和经济结合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都超乎想象。从江苏来看,虽然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但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是星星之火,没有形成燎原之势。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黄金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以“硬措施”破解“硬约束”,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是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教优势,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彰显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升生态科技创新生产力三大重点任务,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环境和生态问题进入大学教育,大致经历了从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会议首次提出“环境教育”概念,到1990年“大学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作用”国际会议《泰洛伊里斯宣言》倡导“‘绿色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再到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明确“生态文明教育”三个递进发展阶段。在中国,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策略,启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从初中、高中到高校全过程教育的进程。在专业教育方面,围绕全球性、地区性生态环境问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江苏高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全省高校现有生态环境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本专科专业点263个;在校生达7.2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300人。昆山杜克大学开设的国际环境政策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中国环境政策问题的能力,代表了环境政策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水准。在素质教育方面,高校普遍将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送进课堂、送进脑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合理消费意识,努力使高校师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和重要力量。全省高校重视环境育人,将生态文明落地生根,使之成为校园的重要文化要素。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秉承“低碳节能、永续共生”理念规划和建设绿色校园,其绿色校园文化育人的理念和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江苏弘扬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高校科技创新新目标。根据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高校努力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现实挑战和需求中寻找课题、解决难题、作出贡献。一是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南京工业大学特种分离膜团队坚持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开发颠覆性技术和实施重大工程应用,完成了陶瓷膜、分子筛膜等从基础到产业化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破解了造纸制浆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废水零排放的世界性难题。苏州大学功能微纳材料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吸水性树脂和高吸油性树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世界上发生石油泄漏事故使用消油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容易给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的难题。二是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国矿业大学围绕徐州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建了由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担任名誉主任的“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学规划徐州北部采煤塌陷地(九里湖、潘安湖)生态再造工程;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徐矿集团共建“感知矿山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形成矿山物联网产业群;与泉山区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铜山区共建国家级安全科技产业园;与徐州市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技术方案。主要依托南京大学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并使之产业化。该公司成为全球具有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四大公司之一。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对接。依托全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31个优势学科、11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20个品牌专业,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政产学研用集成化。盐城环保城、宜兴环科园引入中科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落户,形成科学系统、层次清晰的环保科技创新联盟体系。东南大学依托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装配式建筑系列创新技术,推动了智慧建造、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重视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以及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较好地引导了绿色设计潮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校社会服务新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急中之急,土壤污染防治是难中之难。这些都是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新指向。一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智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特征,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提出革新的迫切需求。适应这一需求,高校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为现代生态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库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构建灵活多变、具备跨学科性质的项目,为政府的生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倡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潘安湖宣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成果呈现。二是促进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其目的是以全体公民为对象,以行业产业为重点,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行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省高校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教融合、人才汇聚、学科综合、国际合作等优势,在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急需人才上下功夫,在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上下功夫,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0/0529/338.html

上一篇:创造四大价值 云桌面为高教赋能
下一篇:《陕西教育》(高教)对促进陕西省高校学术交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