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教学的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主流价值观得到更有效传播和更广泛的认同。高等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上持续进行着新思路、新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主流价值观得到更有效传播和更广泛的认同。高等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上持续进行着新思路、新形势下的创新改革。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个相关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国内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艺术教育特别是戏剧影视专业的教育教学更迫切地需要在新网络技术、新信息平台、新融合语境下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因为“艺术学科是最强调审美构建的学科,当下,不同的艺术学科之间已经开始跨越单纯的技巧藩篱,而是将审美价值的挖掘提升到对审美承载者和主要实施者的依赖中。……实际上,对于新文科建设而言,艺术思维真正渗透进各个新文科领域、并带动相关学科对于审美的认知极为重要。艺术承载着审美形象的再现功能,但是否达到了审美精神和情感表现的和谐完美,却需要通过艺术教育的学科观念、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引导来确认。因而,整个新文科建设无疑始终需要渗透审美理念和文化精神,来促使新文科发展具有更为触动人心的因素。艺术思维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融会贯通会打破老文科的刻板理性,而赋予其更多的感知力和信服力。”2

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教学要在传统的专业细分训练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展人才培养的宽度,特别是要通过艺术类专业的独特优势,与思政内涵和美育外延联系起来。从具体路径上说,要融合“课程”“第二课堂”与“实践创作”,建构相互支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上海电影学院目前拥有九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表演、导演、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等七个戏剧影视学类艺术专业),一个理工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理工类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全英文教学的电影制作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点,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形成了较为符合新文科理念的“技术与艺术结合”“专业与通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的发展路径。以“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塑团队”为抓手,近几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教育教学的思政内涵和美育外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课程建设是基础

上海电影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始终强化建设立德树人、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是课堂授课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建立了有效的思政课程管理机制,思政课程建设主要从学院和专业两个层面进行,学院统筹组织,专业具体落实,形成合力,保障了思政建设总体建设顺利进行。学院广泛利用多渠道展开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及动员。利用学院教师大会、专业系会、教师党员学习教育等渠道,学院及各专业向教师广泛传达国家及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与各级政策文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师德师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一方面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积极进行课程内涵建设,学院精心打造了核心通识课“经典华语电影”,以及“认识电影:电影的语言系统与要素”“电影中的音乐”“当艺术遇到科学——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艺术”“非主流动画电影创意”“中国书画艺术”“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等多门通识课,“艺术与人生”“数字技术在艺术创意中的应用”“影像背后:技术的艺术”“戏曲艺术研讨”等多门美育类的新生研讨课。这些课程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并通过形式直观又丰富的审美教育手段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除了普遍开展,还要以点带面。上海电影学院的思政课程建设注重特色,充分发挥电影学院专业特点,打造特色思政品牌课程。学院2020年着重整合骨干教师资源,精心打造思政类通识课程“光影中国”,同时很好发挥了美育功能。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626/1535.html

上一篇:美育教育理论实践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以济南大
下一篇:一部强化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力作评崔学荣编著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