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闻宣传在大学国际化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重视。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奠定了我国大学国际化发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重视。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奠定了我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刻体现了中央政策思想对教育国际化的前瞻性。推进大学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教育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推进大学国际化也是高校进一步谋进步、求发展的内在需求。鉴于种种限制条件,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仍面临一定困难,新闻宣传作为“桥梁”对于促进沟通、加强理解、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造成了人才虹吸效应[1],从国内来看,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1万人,并且每年仍以一定比例不断增长。我国高校留学项目以及接收留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师生对出国留学、出国进修、海外培训的需求及热情不断高涨。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历代领导人将扩大开放规模、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合作水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际国内场合多次发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声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是国家坚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随着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日益加深,各行各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是出于谋求自身发展、满足现实需要、响应国家政策的考虑下不断向前推进,符合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高校吸收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跨文化交流,推进协同育人,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学国际化从最基本的外事管理服务发展到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实践,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深刻体现了大学国际化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可预判性、可推行性。

二、新闻宣传在大学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推介作用

由于我国现代教育起步晚,高等教育发展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各地发展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新闻宣传作为推行政策的主要手段,应当承担起推介政策、宣传思想、聚民心、强信心的重要作用。要抓住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激发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动能,运用好5G时代下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手段,不断扩大推介范围、提升推介效果,使大学国际化理念深入人心。

(二)沟通作用

新闻宣传是文字和话语的艺术。新闻宣传工作担负着政策主张传播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重要角色,具有较强的话语穿塑造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学国际化理念的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理解,往往造成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师生对于该理念难以吸收,无法从思想上对高校国际化发展体系产生认同,自然无法激发创造活力、鼓励建言献策。新闻宣传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讲解方式对大学国际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用、具体政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宣传。根据不同受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从而达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如学校内部师生之间的沟通、学校对外取得社会上的理解[2]。因此,新闻宣传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实实在在地落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去,履行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促进大学国际化发展做出努力。

(三)引导作用

当前世界是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的世界,我国也应当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实现共同发展。所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要不断强化、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始终坚持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始终将建设大学国际化、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使社会和校园避免受到非理性文化的侵害,使符合我国大政方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大学国际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四)激励作用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07.html

上一篇: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进展及研究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