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4)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刘欣.谈谈“灌输式教育”的改革[J].继续教育,2012(11):20-21. [2]罗宏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5

[1]刘欣.谈谈“灌输式教育”的改革[J].继续教育,2012(11):20-21.

[2]罗宏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54-56.

[3]邓欣伟,刘丽娜.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20(4):76.

[4]高新柱.新时代通识教育建设与应用机制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0(2):48.

自从人类跨进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教育已经进入新时代,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旧的封闭式状态,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趋向。特别是高等教育,由于其对社会诸多领域的影响渐趋扩大,更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扮演好自己的历史角色。研究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将原先那种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改变为注重学生智能的开发,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的智能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由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规模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1]。早在20世纪之初,科学技术就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得突出。因此,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互相交融和互相综合的状况,由几个相近或者多个相近的小学科滋生出来的新型大学科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往那种旧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中,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就必须对旧的教育和教学思想进行根本的改革,将教学的重心由过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为努力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转移。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展了新型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的做法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其一,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然后由教师开出一些参考书籍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这种学习方式显然属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行为,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西方国家的新型教育运动打破了这种旧的模式,无论是在教育形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二,将旧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将过去那种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法变成通过讨论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新形式。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上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围绕重点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样一种变革曾经获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效果,有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临时性提出来的,教师一时难以解决,而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者与教师共同研讨,利用集体的智慧便使难题得以顺利解决。其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前的旧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本和课堂的教学,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因此,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注重让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强调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考核[2]。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制定的评分标准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考评的比例通常要占到50%甚至高达70%,而对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的测评仅占20%到30%左右。因此,发达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二、教学体系呈现多维化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将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学体系呈现多维化的特征。在以往旧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就其教育模式来看,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单一化倾向,教育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容易产生隔膜,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问题比较严重。将来,由于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教育的要求也与过去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新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教育必须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能力。只有知识与生产紧密结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成功地运用所学的本领,将知识和技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高等教育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凸显出来。只有教育极大地推动经济生产的发展,而经济生产反过来又为教育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样才能够在21世纪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如果高等教育仍然像过去那样与经济生产严重脱节或者远离经济生产的话,高等教育本身要想打破封闭式的旧教育模式,要想从封闭走向开放,几乎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在教育与经济生产相结合方面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比较多的成功经验。例如,有许多高等院校不仅与国内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或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而且还与这些单位进行联合办学,取得了有益的成果。现在,有相当多的重点大学已经将目光瞄向了国外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实行产学研一条龙的方式办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新路子。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目前这种开放式的办学路子将会越走越宽,高等教育将会非常普遍地采用产学研一条龙的开放式办学新体系,高等教育与经济生产的发展也将会更加紧密地和谐发展[3]。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新体系还将呈现出另外一个新的特征,这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第二课堂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所谓第一课堂,是指学生听讲、教师授课,学生通过课堂上直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则是指课外的学习和实践,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过去人们之所以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不仅含有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的区别,另外从这个划分中还可以看出,在旧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并且是处于第一位的,而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实践则是处于次要的和从属的地位,只能居于第二位。但是,随着知识与经济生产的联系愈加紧密,第二课堂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日益得到提升。新的教育体系必然要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因此第二课堂也会堂而皇之地与第一课堂摩肩并踵,成为一个车子上的两只轮子。在新的世纪中,第二课堂比之于第一课堂而言,将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一,知识的传输和信息的接受比较快。因为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书本、电脑、电视等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这样可以充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新时期的第二课堂将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第二课堂比之于第一课堂,由于其所受的限制比较少,无论教学的时间和教学的空间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扩展。例如,既可以让学生从多种教学媒体上获得新鲜的知识,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到企业、工厂或者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以弥补第一课堂上教学的不足。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宽,所学的知识将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一变得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得到加强。三,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这就是能够发挥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的教学不受班级和人数的限制,规模可大可小,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共同参加同一类型的活动,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在一起共同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能够相互合作进行有益的实践和实验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当然,强调新时期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否定第一课堂的作用,相反,第二课堂的教学必须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就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现有的教学状况以及发达国家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的比例正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并且第二课堂的加强不但没有削弱第一课堂的作用和功能,相反却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第二课堂的健康开展,第一课堂的某些固有弊病得到了克服,某些缺陷也得到了弥补和纠正。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比较理想,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第二课堂教学必然要比现在更加丰富,更加健全,也更加完善。四、通才教育将会得到重视和加强所谓通才教育是相对于专门人才的教育而言的,以往旧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知识的门类和专业划分过细的原因,学生的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的教育中,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对于其它领域内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对某些基础领域内的知识特别陌生。这种专才教育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暴露出许多严重的弊病,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除非专业完全对口,否则很难胜任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更不用说面对一种完全崭新的工作领域了。专业教育还存在另外一个极大的弊端,这就是所学的知识容易出现“老化”的问题,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面临着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的状况。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即使是接受了最高学历教育的人,在走向社会之后,用自己原先所学过的知识,都是很难在长时期内适应工作的。况且,在21世纪里,各种新兴的学科和知识不断涌现,边缘学科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一个人必须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靠“单打一”式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应付知识爆炸时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通才教育将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真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必然是开放型的。因为如果在一个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各门知识和学科相互封闭、相互隔膜,是无法进行通才教育的[4]。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所谓创造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重新学习、研究和探索,能够产生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一般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主要包括研究问题时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思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等,而后者则主要包括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理想、意志、兴趣和干劲等等。实际上,只要是智力健全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只不过由于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每个人的创造能力有层次高低之分。高层次的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创造,或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等等,这种创造能力可以对自然和社会发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而低层次的创造能力则是指一些较微观的发明、创造和革新的能力等等,虽然低层次的创造能力对于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无法与高层次的创造能力相比,但是也是相当重要的,绝非可有可无。因为任何一个能够从事高层次创造工作的人,都有一个由低层次创造能力向高层次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另外,任何人的创造能力都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培养和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就大多数创造能力比较强的人来看,他们的创造能力无外乎通过自学和接受教育两条途径来形成,接受正规的教育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知识的大量积聚和积累,任何人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借鉴和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不了解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将显得十分重要。而高等教育要加强创造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实行开放的教育体系,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独小圈子内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中,要成功地实施创造教育,通常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虽然在未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是这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相反,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的担子将更加沉重。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引导学生去培养创造能力,起码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或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本身就要从事创造性很强的劳动,换言之,教师本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绝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对知识进行单一的传输,而要善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教师自己首先具备了良好的创造意识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创造能力,学生才能接受正确的引导和训练,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或者尽可能地少走一些弯路。其二,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知识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生面临的知识将浩如烟海,不仅人类已有的知识大量积聚,而且新的知识和信息还在成几何级迅速攀升。学生只有不断地接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才有可能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新的发明和创造,故掌握必要的知识、了解大量的信息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处理好接受知识与进行创造的关系,也就是说,仅仅停留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层次上是不行的,还要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点是放在接受知识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不但要重视对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如果学生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那么他们在高等院校中所学习的知识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三,要正确处理好品德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造能力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内涵,但从总体上可将其划归为智育的范畴。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品德教育,否则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如果不注重品德的修养,其创造出来的成果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相反却极有可能对人类社会构成一定的危害。例如,同样是一个创造能力极强的人,如果他有志于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那么他所从事的研究对象必然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东西,如某个原子能专家可以利用他的创造才能研制移山造海的武器,对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这个原子能专家品德不正或者思想反动,那么他完全可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原子能知识研制威力巨大的杀人武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危害。参考文献[1]刘欣.谈谈“灌输式教育”的改革[J].继续教育,2012(11):20-21.[2]罗宏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54-56.[3]邓欣伟,刘丽娜.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20(4):76.[4]高新柱.新时代通识教育建设与应用机制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0(2):48.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06.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时代下高等会计教育变革及创新分析
下一篇:新闻宣传在大学国际化中的作用分析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