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校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1]。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指示。文件指出,要积极营造新时代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2]。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这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属于隐性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凭借知识传递和理性逻辑思维教育向学生输出的价值,而是通过文化建设、氛围营造、情绪感染、心理体验等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价值理念的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塑造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强化青年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之基。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政治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对党、国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宣传工作中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思想共识。充分利用高校宣传思想的传播优势,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丰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凭借其广泛的参与度,成为校园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纪念仪式的文化载体功能,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时间节点为契机举行纪念活动,在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爱国氛围的陶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二)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党、国家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相关理论概念的基本内容,充分融合国家的政策与社会现实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深刻内涵,让学生充分在了解历史与现实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三)举行爱国主义学术专题讲座

爱国主义不是空泛的情感激发,其背后是深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系统支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多个视角和维度对其内涵进行审视,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可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品位,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科学的爱国观。此外,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邀请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就学生们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评论,通过他们的权威性讲解和分析,把相关事实热点讲清、讲通、讲透,通过学术性、学理性、逻辑性的分析与讲解,引导帮助大学生对我国政策、国内外形势政策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将爱国主义情感深化为爱国主义理性认知,让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学生心中。

(四)创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形式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增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扎实开展基础调研工作,了解大学生群体经常浏览的新闻、感兴趣的话题、流行的表达方式,充分把握其特点与变化。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组织开展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作为互补,鼓励创作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文学、音乐等艺术作品,组织举办爱国主义主题作品展等活动进行二次宣传,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校园文化氛围,让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09.html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进展及研究
下一篇: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路径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