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路径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现代人的认知方式与思考模式,使大众能够获得巨量未经加工与审核的实时信息,这对现有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学生在网上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速度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现代人的认知方式与思考模式,使大众能够获得巨量未经加工与审核的实时信息,这对现有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学生在网上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速度开始领先于高校思政教师改良教学方法、引进新内容的速度,而且思政课堂上单调的教学环境、枯燥的学习氛围使惯于使用互联网搜集知识的年轻学生无法顺利地适应和融入。因此教师必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帮助学生调整课堂学习方法,保证学生能够自愿接纳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网络社会遭遇的负面影响与挑战分析

(一)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难度空前巨大,社会舆论环境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

网络空间中各种未经政治审查的不成熟言论容易形成思想层面上的风潮,成为年轻一代主动地无意识仿效的对象,在某些极特殊情况下可形成影响恶劣的社会舆论危机[1]。而且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属于有闲阶层,他们将大部分休息时间投入网上娱乐与会话交流活动之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了解生活现象、认识世界的最关键的信息渠道,网络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具备极强煽动性和舆情影响力的内容,思政教师难以对所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思想性评析,因此就无法清除学生头脑中受到网络宣传影响所产生的错误观念与情感认同。高校学生群体受到具备精神腐蚀性的负面舆论环境所影响,开始拒绝接受思政教育,对思政教师产生反感,很多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所传播的正能量和正面社会价值无法转化为金钱和权力,因此学习思政课程就没有任何意义[2]。

任课教师课上教育的影响无法与网络社群中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相比拟,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形式更多样、更贴近年轻人思想感情、能够满足小资产阶级心理需求的庸俗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的勤恳工作无法收获预想中的效果。

(二)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备更高的独立性,教师难以进行全程指导

在信息时代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都可在网上自学网站中查到,学生可无次数限制地观看、聆听在线视频中高校思政教师按照教材知识点分布顺序进行的详细讲解,而真实课堂上的任课教师经常因时间有限被迫压缩内容进行简单讲解[3]。

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现代社会,学生不需再像传统课堂一样依赖教师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设备能够支持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且在课上学生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可直接查找到相对教材课文更加学术化或通俗化的内容,大学生首次有了质疑高校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人文知识储备的能力,而任课教师基本无力应对这些质疑,由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因特殊原因不便在课上直接做出明确回答,学生因此开始怀疑思政教师的人格和道德素养[4]。

(三)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负起责任指导学生

国内大学生普遍缺少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沉迷于网络娱乐之中,未能正确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学习效率。肩负学生管理任务的高校辅导员并未与思政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应怎样适当地利用网络技术。国内很多思政教师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也对互联网对年轻人的影响力缺少了解,未能持续观察大学生群体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对大学生的课堂活动采取自由放任态度,未能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限制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偷玩手机的有害行为。而且还有部分思想落后、行为堕落的大学生对信息设备和具备一定刺激性的网络内容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依赖,放弃未完成的学业,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充斥着暴力的网络游戏和虚拟偶像,未能树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宏伟志向[5]。

二、调整思政教育形态,使之适应科技进步的必要性研究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思想应跟随科学技术的革新与人民群众认知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思政教育应选择并自主构建新一代的教学活动平台。高校学生群体中多数都是网络群体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这些年轻人有着和思政教师不同的思想观念,对异见言论的容忍度和理解力更高,乐于追逐并接纳新事物和新技术,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专家型劳动力。为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使教师得以为需要思想层面开解劝导的大学生提供课下单人指导,必须促进信息互联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融合,以信息化技术与随之产生的网络文化重塑高等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而且采用网络化教学能够极大地缩减教育成本,达成国内各高等院校之间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在现代社会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会大学生怎样辨别有价值的网络资讯,提高对有害信息的抗性与分析批判意识,只有立足于网络空间的思政教育才能发挥这一客观训练作用。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10.html

上一篇:高校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路径探析
下一篇: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探析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