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探析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特色专业指的是在专业内涵范畴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备较高办学水平及鲜明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专业。特色专业是

特色专业指的是在专业内涵范畴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备较高办学水平及鲜明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民办高校在长期的运作中积淀形成的,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扩招,民办高校得以快速发展,却和公办高校相比依旧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坚持另辟蹊径,才能避免同质化。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在理解专业内涵式发展方面相对粗浅,特色专业建设力量薄弱,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不到位,阻碍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急需改进和强化。

一、民办高校特色专业SWOT简析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占据较大的比重,而特色专业是其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核心,是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通过SWOT分析法明确特色专业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良性循环发展体系。

第一,优势。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为特色是民办高校的传统或积淀,对开展教学工作有基础作用,对培养人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做法或经验[1]。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经过眼光向上的阶段,已经形成不同发展特色,专业竞争力定位在以特色性服务为主,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形成以专业为主、以小见大的办学特色,进而和地方建立密切联系,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特色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输送大批区域适用性人才。而且民办高校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促进,突出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第二,劣势。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竞争力的劣势较为突出,因为教学占据主体地位,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民办高校引进大批人才,但短时间里很难建成高效率的学术研究梯队及特色学科。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缺少办学资源,特色专业发展空间有限,生源素质也较低,降低办学条件、生均标准。加上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品牌吸引力有限,对招生分配、专项支持、产学研合作、人才吸引等产生制约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第三,机会。在新时代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十九大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及发展方向,要求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专业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落脚点,可以实现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目标从规模扩张到提升质量的转变,为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2]。所以民办高校迎来宝贵的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机遇,积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特色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威胁。随着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竞争趋势,国内高校的生源、师资、财力等竞争不断加剧,民办高校必须应对激烈的竞争。而且社会、学生、用人单位等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专业建设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使竞争更白热化。在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出现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威胁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二、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对特色专业的SWOT分析,需要民办高校发挥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会,采取以下策略改变劣势、消除威胁,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筹兼顾,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民办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统筹兼顾的理念,在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凸显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3]。统筹强调知识结构完整,专业知识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中快速更替,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及时在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重视通识教育,保持专业知识的贯通性、完整性,同时结合科技前沿和实际情况发展专业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围绕学生建立新思路、新模式,始终将学生作为中心、重点,因为学生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如果没有学生开展生产活动,就难以实现专业知识传承的价值。所以民办高校要摆脱以往单一的特色专业建设机制的限制,提升学生群体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程度,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同时参考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求,由政务部门牵头、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参与、多部门及多群体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机制,一起制定高校特色专业发展计划,消除专业建设弊病,实现最优的特色专业建设。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11.html

上一篇: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路径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管理浅谈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