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探析(2)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更新理念,强化专业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离不开优质课程的支撑,建设特色专业必须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强化教材、教案、作业、习

2.更新理念,强化专业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离不开优质课程的支撑,建设特色专业必须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强化教材、教案、作业、习题、试题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在选择特色专业教材方面应尽可能编写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材,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脱节,专业课程知识和最新科技结合,避免被淘汰的知识继续出现在课堂。民办高校提高对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视度,大力建设标准化课程,每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根据要求备课,明确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作业等。同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选择先进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融入专业最新标准、最新知识,保证专业课程和社会所需不脱节[4]。

特别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彰显特色专业课程的实践色彩,即在部分特色专业中率先使用信息技术,借鉴其他高校建设特色专业的优秀经验,建立新理念、开拓新思维,在课程建设中加入大量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实用性,带动更多专业强化特色竞争优势。其中一些特色专业,如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必须安排学生到岗见习实习,与之契合的单位安排线上线下项目,让学生获得更多进行专业操练的机会。或者依托多媒体社交平台解决特色专业学生的实训问题,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参与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实践。也可以把特色专业实践制作成精品课程,将其投放到慕课平台,保护特色专业知识产权,积累特色专业建设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互学互鉴,塑造优良形象。

3.整合资源,实行校企协同育人

民办高校整合校企资源,实行协同育人,这是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视作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发挥和特色专业联系密切的区域行业、企业的优势,探索适合特色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而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培养务实肯干、稳定性好、具备创新意识及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要基于学校实践教学中心,整合特色专业与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其对外是企业,对内是实践教学基地,兼具服务于教学与社会的双重职能,为特色专业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的项目与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围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立强调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以典型服务为核心推进教学改革,在学研结合、产研结合、产学结合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驱动等形式的支持下打造真实项目、真实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本地企业完成全部实践学习任务,毕业之后没有实习期,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岗,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特色服务,获得较高的薪酬和优良的职业发展前景,构建良好的共赢局面。

三、结语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现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建设及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民办高校建设特色专业的方向,在实践中务必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自身本校目标及办学宗旨,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建设特色一流专业,同时强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促成校企协同育人,持续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水平,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做更多贡献。

[1]张硕.民办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3):73-74

[2]李海燕.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学科(群)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03):226-227

[3]杨保红.差异化战略视域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02):64+66

[4]吴太山、白振洋、李晓晔.新时代高校专业文化活动品牌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5):21-23

特色专业指的是在专业内涵范畴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备较高办学水平及鲜明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民办高校在长期的运作中积淀形成的,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扩招,民办高校得以快速发展,却和公办高校相比依旧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坚持另辟蹊径,才能避免同质化。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在理解专业内涵式发展方面相对粗浅,特色专业建设力量薄弱,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不到位,阻碍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急需改进和强化。一、民办高校特色专业SWOT简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占据较大的比重,而特色专业是其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核心,是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通过SWOT分析法明确特色专业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良性循环发展体系。第一,优势。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为特色是民办高校的传统或积淀,对开展教学工作有基础作用,对培养人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做法或经验[1]。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经过眼光向上的阶段,已经形成不同发展特色,专业竞争力定位在以特色性服务为主,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形成以专业为主、以小见大的办学特色,进而和地方建立密切联系,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特色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输送大批区域适用性人才。而且民办高校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促进,突出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第二,劣势。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竞争力的劣势较为突出,因为教学占据主体地位,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民办高校引进大批人才,但短时间里很难建成高效率的学术研究梯队及特色学科。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缺少办学资源,特色专业发展空间有限,生源素质也较低,降低办学条件、生均标准。加上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品牌吸引力有限,对招生分配、专项支持、产学研合作、人才吸引等产生制约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第三,机会。在新时代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十九大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及发展方向,要求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专业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落脚点,可以实现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目标从规模扩张到提升质量的转变,为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2]。所以民办高校迎来宝贵的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机遇,积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特色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威胁。随着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竞争趋势,国内高校的生源、师资、财力等竞争不断加剧,民办高校必须应对激烈的竞争。而且社会、学生、用人单位等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专业建设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使竞争更白热化。在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出现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威胁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二、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根据以上对特色专业的SWOT分析,需要民办高校发挥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会,采取以下策略改变劣势、消除威胁,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1.统筹兼顾,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民办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统筹兼顾的理念,在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凸显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3]。统筹强调知识结构完整,专业知识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中快速更替,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及时在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重视通识教育,保持专业知识的贯通性、完整性,同时结合科技前沿和实际情况发展专业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围绕学生建立新思路、新模式,始终将学生作为中心、重点,因为学生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如果没有学生开展生产活动,就难以实现专业知识传承的价值。所以民办高校要摆脱以往单一的特色专业建设机制的限制,提升学生群体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程度,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同时参考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求,由政务部门牵头、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参与、多部门及多群体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机制,一起制定高校特色专业发展计划,消除专业建设弊病,实现最优的特色专业建设。2.更新理念,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离不开优质课程的支撑,建设特色专业必须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强化教材、教案、作业、习题、试题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在选择特色专业教材方面应尽可能编写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材,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脱节,专业课程知识和最新科技结合,避免被淘汰的知识继续出现在课堂。民办高校提高对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视度,大力建设标准化课程,每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根据要求备课,明确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作业等。同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选择先进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融入专业最新标准、最新知识,保证专业课程和社会所需不脱节[4]。特别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彰显特色专业课程的实践色彩,即在部分特色专业中率先使用信息技术,借鉴其他高校建设特色专业的优秀经验,建立新理念、开拓新思维,在课程建设中加入大量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实用性,带动更多专业强化特色竞争优势。其中一些特色专业,如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必须安排学生到岗见习实习,与之契合的单位安排线上线下项目,让学生获得更多进行专业操练的机会。或者依托多媒体社交平台解决特色专业学生的实训问题,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参与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实践。也可以把特色专业实践制作成精品课程,将其投放到慕课平台,保护特色专业知识产权,积累特色专业建设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互学互鉴,塑造优良形象。3.整合资源,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民办高校整合校企资源,实行协同育人,这是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视作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发挥和特色专业联系密切的区域行业、企业的优势,探索适合特色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而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培养务实肯干、稳定性好、具备创新意识及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要基于学校实践教学中心,整合特色专业与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其对外是企业,对内是实践教学基地,兼具服务于教学与社会的双重职能,为特色专业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的项目与环境。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围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立强调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以典型服务为核心推进教学改革,在学研结合、产研结合、产学结合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驱动等形式的支持下打造真实项目、真实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本地企业完成全部实践学习任务,毕业之后没有实习期,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岗,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特色服务,获得较高的薪酬和优良的职业发展前景,构建良好的共赢局面。三、结语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现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建设及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民办高校建设特色专业的方向,在实践中务必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自身本校目标及办学宗旨,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建设特色一流专业,同时强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促成校企协同育人,持续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水平,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做更多贡献。参考文献:[1]张硕.民办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3):73-74[2]李海燕.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学科(群)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03):226-227[3]杨保红.差异化战略视域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02):64+66[4]吴太山、白振洋、李晓晔.新时代高校专业文化活动品牌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5):21-23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1/1011.html

上一篇: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路径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管理浅谈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