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可拓分析与决策的应用研究:以高校招生体系为(3)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根据实际问题,构建关于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 2.2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模型 以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调剂生

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根据实际问题,构建关于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

2.2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模型

以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调剂生录取中对其中3名调剂生进行优选为例,阐述在调剂生录取中如何建立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模型。

2.2.1 德菲尔法选取指标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因此选取“本科院校”“一志愿院校”“专业课成绩”和“考研总成绩”作为调剂生录取的参考指标。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应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因此,本文将“英语成绩”和“专业相关的竞赛奖项”也作为调剂生录取的参考指标。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他们将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与焦虑,而心理状况堪忧将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心理状况”也是调剂生录取的参考指标。

在初步选取的“本科院校”“一志愿院校”“专业课成绩”“考研总成绩”“英语成绩”“专业相关的竞赛奖项”和“心理状况”7个指标中,可能会存在对最终的评价目标影响很小的指标。本文利用德尔菲法筛选得出最终录取时的评价指标。德尔菲法[14-15],本质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基本过程为:针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意见后,进行归纳统计,整理出综合意见,再将综合意见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个专家根据综合意见来修改自己原有的意见,然后再整理汇总。反复执行多轮,直到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德尔菲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Delphi method

具体操作是:(1)成立专家组。选择10名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5名研究生招生办教师组成专家组。(2)向专家提交资料。向15名教师提交预选的7个评价指标及相关背景资料。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问卷内容为7个预设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3) 专家提出意见。专家完成问卷中各个预设指标的重要性选择,并给出选择的理由。(4)汇总专家意见:回收问卷,统计7个指标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若意见不一致,将整理后的意见连同选择理由再次发放至各教师。由教师参考整理后的意见再次修改自己的选择,多次反复,直至不再修改意见,此时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意见基本一致。

对最终结果经过检验以及数据处理,对问卷选项赋予分值:很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通过上述德尔菲法,可获得专家对调剂录取各个指标的分值,最终取所有专家意见的平均数即可得到各指标的重要性分值。总结意见,专家认为在总成绩和各科成绩通过国家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的120%参加复试的前提下预设指标中“专业课成绩”和“考研总成绩”重要性不大,可将其忽略。调剂的考生的报考院校不同,专业课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专业课的成绩与考研总成绩都不能完全说明考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通过上述筛选,最终选取的指标为:本科院校(C1) ,一志愿院校(C2),英语成绩(C3),专业相关的竞赛奖项(C4),心理状况(C5)。由此,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层次结构图Fig.2 Hierarchy chart

其中目标层是调剂生的录取决策,准则层是5个评价指标,方案层是3个候选调剂生。

2.2.2区间数判断矩阵

邀请我校研究生院负责招生的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准则层的5项指标,根据总目标调剂录取的要求,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得到评价准则的区间数判断矩阵A1和A2。

2.2.3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依据2.1节中可拓层次分析法步骤(3)~(5)中的算式,计算出准则层各评价指标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的综合权重向量。

2.2.4 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

表11是方案层3名考生P1,P2,P3对于5个评价指标C1,C2,C3,C4,C5的分值表。其中本科院校和第一志愿院校的满分为10分:985高校10分,211高校5分,其他高校为3分。英语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来计分。专业相关竞赛奖项的分数无上限,国家级奖项一项为10分,省级奖项一项为5分,校级奖项一项为3分。心理状况的满分为10分,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评分。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5/1013.html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管理浅谈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就及对“双一流”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