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就及对“双一流”(6)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双一流”建设路径的可行性评价标准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走出盲目追求各类指标、排名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十分注重权威机构排名、高水平

3. “双一流”建设路径的可行性评价标准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走出盲目追求各类指标、排名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十分注重权威机构排名、高水平论文产出、科研项目数量等指标的表现,在指标上争创国内领先、努力与国际一流接轨,但忽视了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关注,从而片面化地对高校发展改革的路径进行评价。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各级各类高校要建立以人才培养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把人才培养质量摆在评价的首要位置,以立德树人成果作为师资评价、绩效奖励的重要参照和“双一流”建设路径可行性的评估依据。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输出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使用效能作为检验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4. “双一流”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特色为根本前提

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一流大学在具有共同特征的同时,本质区别在于更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底色和办学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支柱、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做好这些内容,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便能够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并显著区别于世界其他一流高校,向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范式。此外,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战略要在遵循核心要义的根本前提下,形成中国特色质量评价机制,从而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科学全面评价“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16-17]。要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全面比较,既避免关起门来发展,也防止被国际标准乱了阵脚。

5.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科协同 为关键推动

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后,高等教育战线已明确将本科教育定义为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纲举目张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便没有一流的大学,这是面向“双一流”建设战略概括出的重要论断,也是由本科教育的属性和地位决定的。本科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以本为本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的认识在进步中达成了共识,并且在各国高等教育的独特实践中产生了相同的趋势[18-19]。

在本科教育中,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以本科教育引领“双一流”建设朝纵深方向推进,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管理改革、学籍管理改革、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课堂革命等方式重塑高校教育教学形态,提高本科教育水平。

6. “双一流”建设要推动质量发展,以质量文化 为内生动力

“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围绕质量中心线建设发展的高度升华,也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顺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的重要时期,政府、高校和社会更加注重以质量发展引领“双一流”建设。联合国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着眼于“双一流”建设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需求,高等教育质量已由传统的“千校一面”发展成为多样化、特色化[20-21]。因此,高校要继续保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形成质量文化。以质量文化引领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是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是破除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关键举措。

以高校为主体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新模式,实现质量文化建设从规制到赋能,从根本上激发高校自身动能,朝着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化道路自主前进,是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发展方式。

7.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并以学科协同为关键推动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15/1014.html

上一篇:可拓分析与决策的应用研究:以高校招生体系为
下一篇:论四川旅游学院“5+10+N”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